引导更多化工企业参与利用期货市场 实现场内外协同、期现货联动
实现场内外协同、期现货联动
4月7日,在2023中国化工产业(衍生品)大会上,大商所商品三部、场外业务部负责人围绕大商所建设场内场外协同的高质量期货市场、服务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及未来工作重点等进行介绍。
化工板块发展迅速 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期货日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近年来,一体化炼化项目的集中投产导致国内产能进一步扩张,产业竞争持续加剧。同时,受多重因素影响,化工产业链企业面临的原料及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增加。在此背景下,大商所持续发挥期货市场功能,通过“一品一策”不断完善化工衍生品合约规则制度,引导更多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稳定生产经营,增强产业链韧性和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场内市场,大商所化工衍生品市场运行质效实现了双提升。规模上,2022年大商所6个化工品种日均成交量、持仓量分别提高8.59%、34.27%,其中,PVC成交、持仓量显著提升,2022年日均成交量、持仓量分别为116.24万手、92.62万手,同比分别增长59.34%、59.47%。结构上,2022年,6个化工品种法人持仓占比均在70%以上,较2021年平均增长6个百分点;产业客户持仓占比平均为28.95%,上涨了3个百分点,化工品种产业客户开户总量、新开户数以及参与交易户数均有所突破,乙二醇、苯乙烯、LPG产业客户日均持仓量提升均超过50%。
大商所商品三部负责人在会上介绍,为适应现货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势,大商所坚持“一品一策”、持续优化交割业务和价格库布局,便利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在苯乙烯品种上,紧跟现货市场变化,交割区域由华东、华南5省向北方地区及周边省份扩展至9省,交割布局覆盖全国89%产能、87%消费量;在PVC品种上,引入集团化交割制度,使大型仓储企业集团总部在申请成为集团交割仓库总部后,可以批量将旗下符合条件的仓储企业申请设立为分库,增加交割可用库容和优化区域,进一步提高交割便利性,有效衔接上下游产业需求;在塑料品种上,修改合成树脂交割品牌工作办法,进一步提升企业申请品牌的便利性、降低交割参与成本、促进更多主流品牌进入交割环节。
对于场内化工衍生品市场发展规划,他表示,大商所将紧扣服务现代化石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一方面,持续丰富完善化工产品序列,探索推出化工品种月均价期货,为企业提供更多风险对冲工具;另一方面,持续加大制度供给,在LLDPE、PP等品种上引入集团化交割制度,研究扩大PVC期货交割区域,为产业转向出口提前做好制度保障,持续增加交割库及交割品牌,进一步拓展市场覆盖面,让更多化工企业通过参与利用期货市场实现稳健经营。
场外市场建设迎新里程 期现结合走向深入
在化工板块场内衍生品市场持续发展的同时,大商所在场外市场持续发力,战略性启动并推进“一圈两中心”场外市场建设,努力打造场内场外协同、期货现货融合的化工衍生品市场生态,不断为化工产业链企业提供多元化、个性化风险管理工具。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商所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场外市场业务架构。在场外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上,大商所成功上线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持续推进协议交收库业务,以此连通更多现货交收平台,促进生成更多现货可信标的。同时,贴合现货交易习惯,建设场外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类交易方式,有效促进信息传递、提供成交机会。此外,研究推进场外期货、现货头寸转换机制,使企业现货头寸可通过大商所场外平台进行实物交收,更加灵活地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实现场内外协同、期现货联动。
2015年以来,大商所将场外市场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推进,2020年年底启动场外“一圈两中心”建设,截至2022年年底,大商所场外市场已形成超过300家产业交易商、超过1000家各类主体参与的大宗商品生态圈,场外市场总成交691.61亿元。其中,2022年场外市场能化板块交易金额达329亿元,占据了大商所场外业务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大商所场外业务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将坚持服务面向实体经济、创新紧跟市场需求的理念,围绕不断深化场外综合业务平台功能,更好地促进期现结合、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一是夯实大宗商品仓单登记中心基础设施,推进协议交收库体系建设,并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之间一码通。二是优化交易平台功能,提供服务于场外交易习惯的报价方式和成交机制。三是研究推进头寸转换和联动点价等场内场外协同机制,满足产业企业在套保过程中对于场内场外头寸的灵活处置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期现融合,提升产业客户的期货市场参与度。